走进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,重温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;探访秋收起义军事会议旧址,寻找历史留下的印记……近年来,安源区依托红色资源优势,坚持以文旅互动、业态融合为抓手,多举措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,努力探索创新“红色+”旅游新业态,让红色旅游这一“金字招牌”绽放出越来越夺目的光彩。
建改并重同步推进,打造红色旅游新阵地
近年来,安源区坚持“红色资源为血脉、工业遗存为骨架、安源精神为灵魂”的总体定位,投资16亿元推进安源旅游景区创国家级5A景区建设,将原先“城区、镇区、矿区、景区”交织的杂乱地带,整合成以“红色百年、工矿百年、市井百年”为主题的分区型城市旅游景区。同时,创新打造了涵盖“三馆两中心一广场”的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,内含中国少年儿童运动安源纪念馆、萍乡市科技馆、萍乡市禁毒馆、培训中心、游客服务中心和安源红领巾广场,占地面积233亩,总建筑面积41240平方米,总投资3亿元,每年可承载参观人数30余万人次。将安源景区内7个国保单位、16个省保单位和4个市保单位纳入其中,绘制“初心地图”,形成一条可游览、可研学的“打卡路线”,红色旅游接待游客人数呈阶梯状增长。
深挖红色资源“富矿”,让红色旅游持续升温
红,是安源镇的底色。安源区深挖红色资源“富矿”,不断擦亮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工业重镇和文化名镇的红色名片,推动红色旅游持续升温。
“我们既能感受到革命先辈的浴血斗争史,又能体会到红色老区的艰苦奋斗史,这更好地激发了我们的爱党爱国情怀。”参观张家湾村后,大学生游客刘颖更加坚定了接过老一辈手中的接力棒、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。
为丰富红色旅游业态,安源区将扩红台、老火车站等具有革命意义的旧址复原,创作排演沉浸式演出优秀剧目《风从安源起》、儿童舞台剧《红领巾摇篮》,以及《张家湾的红灯》《永远的追随》《把一切献给党》等精品节目,让游客在沉浸式演出中,了解安源工运轰轰烈烈的红色历史。通过推出一系列红色研学产品,努力将安源建设成为中国红领巾研学实践教育的新高地、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研学目的地。同时,安源区组织中小学校编纂校本教材,将毛泽东、刘少奇、李立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安源的奋斗历史和王耀南、孔原、吴运铎、吴烈、高自立等安源本土革命先辈的红色事迹作为重要内容,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教育,形成红色研学的良好氛围。此外,通过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、完善周边环境等方式,让更多的游客来到安源、了解安源,从而做好“红色旅游+”文章,助推安源高质量跨越式发展。
据统计,安源区近5年共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,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20亿余元,红色旅游越来越火爆。
广推红色研学“铸魂”,让业态融合形成合力
“工字不出头,工人没出路。”“工人顶天立地,屹立于这天地之间,正是这世界的主人,怎能说是‘不出头’呢?”在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,讲解员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小学生游客讲述《李立三创办工人补习夜校》的红色党史故事,生动的描述瞬间将孩子们带回那段斗争岁月。
优化研学线路,是安源区在红色旅游上主打的方向。为更好地把理想信念的火种、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,安源区围绕“红领巾”主题,精心设计“血染的红领巾”“百年溯源之旅”“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”等研学课程、辅导员培训课程。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安源儿童团小红课影片,让学生了解当年小矿工们的悲惨生活,引导、激励学生学习少年英雄,汲取前行的力量;以“溯源红领巾,传承红色基因”为主题进行现场教学,让学生学习和探究王耀南、黄静源等先烈的坚定革命信念,在心中种下红色种子。重点开展少先队列队升旗仪式、红领巾合唱团、红领巾音乐剧、红领巾大讲堂等节目,通过现场教学、体验教学、探究教学、鉴赏教学等多重教学手段,让孩子们真正从中获得认知、体验与感悟。截至目前,安源红领巾少儿基地先后获得“江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”“江西省中小学研学基地”“江西省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”等荣誉称号,共接待参观游客达50余万人次。